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推动教育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落地见效,11月7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福玉深入思政课教学一线开展听评课活动,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现场指导和深入调研。
刘福玉先后观摩了杨桢、赵宏雯两位教师的课堂授课。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专题,杨桢老师以“找出路”为比喻,结合近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现实案例,借助AI数字人精准解读理论内涵,并通过实时互动问答,有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精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围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专题,赵宏雯老师以激昂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她紧扣时政热点,将神舟飞天、戍边英雄等当代中国故事与爱国主义内涵相结合,同时引入央视热播剧与爱国题材电影经典桥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增强思辨能力,抵制错误思潮。从AI数字人活化革命理论,到激昂歌声化作“情感纽带”传递爱国情怀,两堂风格鲜明的思政课,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活实践。

听课过程中,刘福玉细致入微地观察教学环节的设计、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课堂状态,全面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后,刘福玉基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聚焦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国际视野锚定理论坐标,结合国际关系动态与国际形势变化设计对比教学模块,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理论应用的实际背景;二是以职教案例激活情感共鸣,强化“身边人身边事”的案例教学,通过真实可感的职业发展故事与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与认同感;三是以创新理论夯实思想根基,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系统阐释其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推动理论创新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校领导常态化进课堂听评思政课,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实效与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稳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致力于打造更多的思政“金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想根基。
(撰稿:李晓菲;审核:张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