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党委书记郑德前深入思政课堂,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秦建坤,党委(院长)办公室负责人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授课。

郑德前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围绕“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三大核心问题,全面分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正式授课前,他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以时间为轴线,带领学生系统梳理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战略规划。从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讲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回溯自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起的教育发展历程,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明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与演进路径。
在讲解“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时,郑德前从五个维度展开深入讲解,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其更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的重要支撑,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关乎国家发展与人民福祉的重要性;在重点解析“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时,郑德前深入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深入解读,他精准阐释了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六大特质”“八大体系”“五个重大关系”及“五项重大任务”。最后,在讲授“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时,郑德前详细讲解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及九方面的任务举措,并结合学校发展历程,生动讲述自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一三五十”发展思路以来,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导向的办学理念、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着力提升办学层次,以及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等五个方面的不懈探索,特别在讲到“提升办学层次”时,郑德前系统回顾了学校立足长远发展科学谋划,创建职教本科,增强办学实力的艰辛历程。“同学们将作为首批见证者,共同亲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重要历史时刻”,郑德前的话语掷地有声,大家备受鼓舞,深刻认识到要将个人成长规划融入到教育强国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历程中。
“舞台够大,关键是想不想学”“我们的机器不怕用坏,就怕闲坏”。郑德前鼓励同学们充分挖掘学校实训基地资源优势,积极投身实践,一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锤炼专业技能;二是树立“技能报国”远大志向,弘扬工匠精神;三是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个人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课程最后,郑德前向全体学生发出动员:“强国有我,实现教育强国也要有我们的身影”。
授课结束后,郑德前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备课心得与讲课思路,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每一堂课。谈及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他认为关键在于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关注研究新的热点话题,只有将鲜活的时事案例融入课堂,才能让课程充满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时代发展脉搏,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此次授课不仅是一次启迪心灵的思政课,更为同学们指明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奋斗方向,激励广大师生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行动,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勇立潮头、书写青春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撰稿:侯亚茹;审核:张海鸿)